作者以其從事中、西醫之臨床與教學近40年以來的體會,並結合現代科技的觀念,重新思考自明朝以來,近500年的中西文化、科技落差。並克服中醫或缺的微觀概念與技術,將古人所觀察到的人體生理、病理現象,賦予新的看法,嘗試跨越中西醫之鴻溝,從多方面、多角度來思考及走進中醫,企望汲取各學科的資糧(consilience),獲取關鍵鑰匙,參出新的醫學理論,打開中醫的玄妙之門。
第一部 為何要懂中醫
第一章 中西醫的鴻溝
第一節 名詞的誤用………………………………………………………………………… 1
第二節 談談正露丸………………………………………………………………………… 7
第二章 如何學好中醫?
〈一〉從文化的認同開始………………………………………………………………… 9
〈二〉慎求明師………………………………………………………………………………… 9
〈三〉傳承經、技、訣的明師………………………………………………………. 10
〈四〉醫師還是有不同等次及境界的…………………………………………… 10
〈五〉廣讀熟讀中醫重要古典書籍與現代科普群書……………………. 13
〈六〉巨觀其象,微觀其源,回歸中道、人本、醫本……………….. 19
〈七〉訓練交叉感官及印心………………………………………………………….. 22
〈八〉學習內證法………………………………………………………………………….. 23
〈九〉診斷法的訓練……………………………………………………………………… 24
〈十〉脈診的學習………………………………………………………………………….. 24
〈十一〉知覺系統的劃分………………………………………………………………. 25
〈十二〉中藥體驗………………………………………………………………………….. 28
〈十三〉四診感覺訓練………………………………………………………………….. 28
〈十四〉辨證方法………………………………………………………………………….. 30
〈十五〉方、藥、病、證………………………………………………………………. 30
〈十六〉未知醫,需先知病………………………………………………………….. 31
〈十七〉良好的文史哲訓練………………………………………………………….. 31
〈十八〉本草與方劑的訓練………………………………………………………….. 32
〈十九〉歸經與引經藥的使用………………………………………………………. 32
〈二十〉了解宇宙、太陽系、地球、月球與人體的規律……………. 33
〈二十一〉了解『象』與『相』的差別………………………………………. 33
〈二十二〉了解道醫的重要性………………………………………………………. 35
〈二十三〉要明經絡……………………………………………………………………… 35
〈二十四〉發現歷代及現今針灸問題…………………………………………… 35
〈二十五〉腧穴、刺法與手法………………………………………………………. 37
〈二十六〉針灸主治及處方………………………………………………………….. 38
〈二十七〉掌握未來科研的新方向………………………………………………. 39
〈二十八〉重讀『四大奇書』………………………………………………………. 39
〈二十九〉未來醫學的可能發展…………………………………………………… 41
〈三十〉也論「錢學森之問」與屠呦呦………………………………………. 47
〈三十一〉重視醫病關係………………………………………………………………. 50
第三章 氣的概念與道的本義
第一節 氣的概念與道的本義………………………………………………………. 53
第二節 赫羅圖與恆星及元素的誕生…………………………………………… 55
第三節 氣是什麼?……………………………………………………………………… 57
第四節 經脈中的氣有哪些?………………………………………………………. 61
第五節 水循環……………………………………………………………………………… 67
第六節 碳循環……………………………………………………………………………… 68
第七節 粒腺體……………………………………………………………………………… 69
第八節 光合作用與葉綠體………………………………………………………….. 71
第九節 體內水的微循環………………………………………………………………. 80
第四章 三焦與包絡
第一節 三焦與包絡辨………………………………………………………………….. 87
第二節 心與包絡辨……………………………………………………………………… 89
第三節 臟腑之現代實質觀與其相表裏之可能證據……………………. 90
第四節 關於人體的頻率………………………………………………………………. 90
第五章 電磁波與生物振頻
第一節 電磁波……………………………………………………………………………… 97
第二節 生物的振頻……………………………………………………………………… 99
第三節 靜坐與打通任督二脈……………………………………………………. 102
第四節 奇經八脈小論………………………………………………………………… 105
第五節 採氣與調氣……………………………………………………………………. 106
第六章 中醫與宗教
第一節 『心經』與身體感知訓練…………………………………………….. 107
第二節 佛道儒密禪醫相關年譜………………………………………………… 109
第三節 十二歲等身佛………………………………………………………………… 113
第四節 河圖洛書略述………………………………………………………………… 117
第五節 論伏羲女媧與共濟會……………………………………………………. 118
第七章 中醫的時間生理醫學 『息』
第一節 古代計時單位………………………………………………………………… 122
第二節 古代曆法及二十四節氣………………………………………………… 125
第三節 天地數……………………………………………………………………………. 127
第四節 渾天儀與羅盤………………………………………………………………… 129
第五節 論明堂與金字塔……………………………………………………………. 135
第八章 中醫簡史與中醫分科分派
第一節 中醫學史年表………………………………………………………………… 141
第二節 中醫分科簡述………………………………………………………………… 152
第三節 漢醫失傳論與『醫經七家』考…………………………………….. 154
第四節 中醫學派的形成……………………………………………………………. 165
第五節 儒醫與走方醫的啟示……………………………………………………. 182
第九章 中藥氣味學
第一節 中草藥的採集與貯藏……………………………………………………. 187
第二節 中草藥的炮製………………………………………………………………… 189
第三節 四氣五味……………………………………………………………………….. 192
第四節 歸經……………………………………………………………………………….. 193
第五節 升降浮沉……………………………………………………………………….. 195
第六節 自然界氣味關係圖………………………………………………………… 196
第七節 嗅覺刺激大腦邊緣系統與氣味和芳香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198
第二部 首論
第一章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第一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199
第二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 205
第二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 氣一元論……………………………………………………………………….. 224
第二節 陰陽學說……………………………………………………………………….. 232
第三節 五行學說……………………………………………………………………….. 246
第四節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 264
第三章 藏象
第一節 五臟……………………………………………………………………………….. 272
第二節 六腑……………………………………………………………………………….. 307
第三節 奇恒之府……………………………………………………………………….. 322
第四節 形體官竅……………………………………………………………………….. 329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係……………………………………………………………. 351
第六節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 367
第四章 精、氣、血、津液
第一節 精…………………………………………………………………………………… 380
第二節 氣…………………………………………………………………………………… 383
第三節 血…………………………………………………………………………………… 406
第四節 津液……………………………………………………………………………….. 411
第五節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 416
第五章 經絡
第一節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 423
第二節 十二經脈……………………………………………………………………….. 427
第三節 奇經八脈……………………………………………………………………….. 440
第四節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 445
第五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 452
第六節 經絡學說的應用……………………………………………………………. 454
第六章 體質
第一節 疾病的傳變……………………………………………………………………. 457
第二節 體質的基本概念……………………………………………………………. 466
第三節 體質的形成……………………………………………………………………. 470
第四節 體質的分類……………………………………………………………………. 475
第五節 體質學說的應用……………………………………………………………. 476
第七章 病因
第一節 外感病因……………………………………………………………………….. 483
第二節 內傷病因……………………………………………………………………….. 497
第三節 病理性因素……………………………………………………………………. 505
第四節 其他病因……………………………………………………………………….. 510
第八章 病機
第一節 發病機理……………………………………………………………………….. 516
第二節 基本病機……………………………………………………………………….. 528
第三節 內生五氣病機………………………………………………………………… 543
第四節 臟腑病機……………………………………………………………………….. 551
第五節 經絡病機……………………………………………………………………….. 575
第六節 疾病的轉歸……………………………………………………………………. 578
第九章 養生與防治
第一節 養生……………………………………………………………………………….. 583
第二節 預防……………………………………………………………………………….. 587
第三節 治則……………………………………………………………………………….. 591
第十章 診斷與辨證
第一節 首論……………………………………………………………………………….. 607
第二節 中醫辨證法……………………………………………………………………. 608
第十一章 中藥本草
第一節 中醫本草大系………………………………………………………………… 620
第二節 藥性賦……………………………………………………………………………. 628
第三節 藥性總義 (本草從新)………………………………………………….. 632
第四節 藥性總義 (本草備要)………………………………………………….. 637
第五節 藥性歌括四百味……………………………………………………………. 643
第六節 辨證選藥簡表………………………………………………………………… 658
第十二章 方劑
第一節 方劑概述及簡史……………………………………………………………. 667
第二節 醫方集解導讀………………………………………………………………… 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