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集醫學院校之授課教師及臨床專業人員共同編撰,作者群具豐富之臨床實務及多年教學經驗。
針對兒童物理治療臨床實習時常見的疾病(如發展遲緩、腦性麻痺、早產兒、智能發展障礙、發展性協調障礙、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先天性斜頸、脊柱側彎、發展性髖部發育障礙、先天性心臟病等),除基本模式和理論說明外,根據以家庭為中心取向和個案處理模式的六個階段:評估、評析、診斷、預後、介入與成效評量,介紹兒童物理治療評估表及常用測試與評估工具的應用(如6分鐘行走測試,伯格平衡量表、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早期介入發展量表、粗動作功能評量表、兒童動作ABC評估量表、兒童生活功能量表中文版、皮巴迪動作發展量表等),如何運用ICF進行評析及物理治療診斷,如何根據實證文獻及回應家庭與兒童需求擬定家庭面向目標與具體可測量的功能性目標,且為達成目標如何和家長或兒童協力的介入方法(如教導或教練、輔助科技、功能性訓練、治療性運動、動作學習理論的應用等)。所有內容整理成口袋書,方便實習生及臨床物理治療師攜帶查閱與應用。
各章節內容簡明、條理清楚,並配合照片、表格、案例分析,以重點條列、明確具體的方式呈現,適合臨床運用。
第一章 兒童物理治療臨床實習停看聽
第一節 實習前準備1
第二節 關係的建立與合作3
第三節 實證物理治療9
第四節 兒童物理治療臨床決策與常用一般模式13
第二章 兒童物理治療評估方法和測量的運用
第一節 評估基本知能33
第二節 兒童物理治療評估表學會版38
第三節 評估41
第四節 常見兒童介入服務相關評估工具48
第五節 常見家庭環境評估表或資訊81
第六節 兒童身體功能評估88
第三章 兒童物理治療的評析、診斷和預後
第一節 物理治療診斷與醫學診斷的差異111
第二節 物理治療診斷的內涵112
第三節 使用ICF架構進行物理治療診斷112
第四節 預後118
第五節 功能性目標與參與性目標123
第四章 介入方法
第一節 物理治療介入方法的選擇及原則125
第二節 協調/溝通/文件記錄128
第三節 教導或教練129
第四節 處置性介入中的輔助科技131
第五節 功能性訓練145
第六節 動作功能訓練162
第七節 治療性運動178
第八節 治療身體功能的處置性介入210
第九節 促進動機的策略和一般問題行為的處理方法213
第十節 轉介224
第五章 成果評量
第一節 成果評量之面向225
第二節 成效評量工具之建構效度227
第三節 家庭面向成果評量229
第四節 兒童面向的成果評量233
第六章 兒童物理治療常見個案
第一節 發展遲緩239
第二節 腦性麻痺247
第三節 早產兒262
第四節 頭部外傷263
第五節 智能發展障礙274
第六節 發展性協調障礙285
第七節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293
第八節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296
第九節 新生兒臂神經叢損傷308
第十節 神經肌肉障礙312
第十一節 脊柱裂315
第十二節 先天性斜頸328
第十三節 脊柱側彎331
第十四節 其他骨科疾患332
第十五節 常見呼吸循環疾患336